一萬小時定律
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世界級的「傑出表現」研究權威,被譽為「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他的研究曾被許多暢銷書引用,例如《異數》、《恆毅力》、《我比別人更認真》…等。
美國兩位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與麥爾坎・提摩西・葛拉威爾(Malcolm Timothy Gladwell)的《異數》,其核心都是“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不管你做甚麼事情,祇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難道學習一項新技能還不夠難嗎? 現在還得用上一萬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葛拉威爾(Gladwell)在《異數》一書中指出的概念。“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1.1415525年),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個小時,一周工作5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5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英國神經學家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Levitin)認為,人類腦部確實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去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者技能,然後才能達到大師級水平。頂尖的運動員、音樂家、棋手,需要花一萬小時,才能讓一項技藝至臻完美。
一萬個小時是怎麼算出來的?
葛拉威爾(Gladwell)一直致力於把心理學實驗、社會學研究對古典音樂家、冰球運動員的統計調查改造成流暢、易懂的文字。在調查的基礎上,他總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他的研究顯示,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跟天分無關,祇是練習的問題,需要練習1萬小時>>>10年內,每周練習20小時,大概每天3小時。每天3小時的練習祇是個平均數,在實際練習過程中,花費的時間可能不同。
20世紀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在柏林藝術大學(Be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的音樂學院也做過調查及研究,學小提琴的都大約從5歲開始練習,起初每個人都是每周練習兩三個小時,但從8歲起,那些最優秀的學生練習時間最長,9歲時每周6小時,12歲時8小時,14歲時16小時,直到20歲時每周30多小時,共1萬小時。專家級的表現平均需要潛心練習1萬小時才能達到!
一萬小時定律的關鍵,在於一萬小時是最底限,而且沒有例外之人。沒有人僅用3000小時就能達到世界級水準,7500小時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時>>>10年,無論你是誰,每天要3小時。這等於是在告訴大家,一萬小時的練習,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在大量的調查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無論是在對作曲家、籃球運動員、小説家、小提琴家、鋼琴家,還是象棋選手的研究中,這個數字>>>一萬,反覆出現。
這個定律非常吸引人,而且很好記。基本上適用於任何領域:不下功夫練習一萬小時,就無法成為專家。 這是“一萬小時定律”被提出的事實論據。 “一萬小時定律”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驗證,讓我們看看一些實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