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萬 小 時 定 律 (一) 精 進

简繁转换 - 简体

 
 
一萬小時定律
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世界級的「傑出表現」研究權威,被譽為「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他的研究曾被許多暢銷書引用,例如《異數》、《恆毅力》、《我比別人更認真》…等。

美國兩位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與麥爾坎・提摩西・葛拉威爾(Malcolm Timothy Gladwell)的《異數》,其核心都是“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不管你做甚麼事情,祇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難道學習一項新技能還不夠難嗎? 現在還得用上一萬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葛拉威爾(Gladwell)在《異數》一書中指出的概念。“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1.1415525年),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個小時,一周工作5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5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英國神經學家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Levitin)認為,人類腦部確實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去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者技能,然後才能達到大師級水平。頂尖的運動員、音樂家、棋手,需要花一萬小時,才能讓一項技藝至臻完美

一萬個小時是怎麼算出來的?
葛拉威爾(Gladwell)一直致力於把心理學實驗、社會學研究對古典音樂家、冰球運動員的統計調查改造成流暢、易懂的文字。在調查的基礎上,他總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他的研究顯示,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跟天分無關,祇是練習的問題,需要練習1萬小時>>>10年內,每周練習20小時,大概每天3小時。每天3小時的練習祇是個平均數,在實際練習過程中,花費的時間可能不同。

20世紀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在柏林藝術大學(Be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的音樂學院也做過調查及研究,學小提琴的都大約從5歲開始練習,起初每個人都是每周練習兩三個小時,但從8歲起,那些最優秀的學生練習時間最長,9歲時每周6小時,12歲時8小時,14歲時16小時,直到20歲時每周30多小時,共1萬小時。專家級的表現平均需要潛心練習1萬小時才能達到!   

一萬小時定律的關鍵,在於一萬小時是最底限,而且沒有例外之人。沒有人僅用3000小時就能達到世界級水準,7500小時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時>>>10年,無論你是誰,每天要3小時。這等於是在告訴大家,一萬小時的練習,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在大量的調查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無論是在對作曲家、籃球運動員、小説家、小提琴家、鋼琴家,還是象棋選手的研究中,這個數字>>>一萬,反覆出現。
這個定律非常吸引人,而且很好記。基本上適用於任何領域:不下功夫練習一萬小時,就無法成為專家

這是“一萬小時定律”被提出的事實論據。
“一萬小時定律”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驗證,讓我們看看一些實例:
英國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於1960年代初期,在德國漢堡演出時花了約一萬個小時練習。
電腦天才比爾・蓋茨(Bill Gates),13歲時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電腦終端機,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7年後,他已經連續練習程序設計超過了1萬小時。由此,他發展出的技能得以建立微軟公司、拓展企業。
音樂神童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在6歲生日之前,他音樂家的父親已經指導他練習了鋼琴3500個小時。到他21歲時已寫出最膾炙人口的第九號協奏曲了,可想而知他已經練習了多少個小時!
象棋神童鮑比・菲舍爾(Bobby Fishcher),17歲就奇蹟般奠定了大師地位,但在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時間的艱苦訓練。
一萬小時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又譯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當初從師學藝,就是從練習畫一隻雞蛋開始的。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變換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線,練習一萬個小時,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從最簡單一萬小時定律及最枯燥的重複過程中掌握了技巧,達到最高深藝術的境界,這才有了後來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
世界田壇飛人劉翔,我們祇看見他在賽場上的風馳電掣,一騎絕塵,可是為了他在賽場上的10多秒的輝煌,他從7歲開始苦練了19年,不知跑了幾個一萬小時,汗水流了幾噸,經歷了多少挫折和失敗,才換來了“陽光總在風雨後”。
青島港吊裝大師許振超,能把吊裝技術練得像繡花一樣精細,絲毫不差,多次在吊裝技術比賽中技壓羣雄,還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裝紀錄。為了這“一招鮮”,他至少練了30年,苦心孤詣,練習不輟,足足有好幾個一萬小時。
美國游泳好手麥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除了手腳特長的天賦異稟,他每天練習8小時,全年無休,這樣持續五六年,方能諦造一人獨得八面金牌的奧運奇蹟。
寫出《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本名石悅),5歲時開始看歷史,他11歲之前讀了《上下五千年》7遍,11歲後開始看《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然後是《明實錄》、《清實錄》、《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鑑》、《明匯典》和《綱目三編》。他陸陸續續看了15年,大概總共看了6000多萬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學習2小時。把這幾個時間數字相乘,15年乘2小時再乘以360天,等於10800個小時。所以在海關工作的他,才能白天當公務員,晚上化身網絡作家,在電腦前碼字。而自2007年開始,因創作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而走紅,連續7屆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
從台灣超級星光大道走出來的蕭敬騰,15歲時學習爵士鼓,18歲時開始在酒吧、餐廳駐唱,每天要唱很長時間,跟好幾個場子,時間最長的時候,一天超過12個小時。
知名武俠小説作家滄月,5歲以後開始博覽羣書,10歲左右練習寫武俠小説,讀本科和研究生的7年半時間,更是每天花上六七個小時來寫小説。單是大學期間所練習的時間,就遠遠不止一萬個小時。在練習的這些年中,她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濃厚的興趣,從不會覺得乏味。但她深知,自己付出的也很多。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製造蘋果電腦「Apple-1」/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他們的專業領域,投注都超過一萬小時以上,他們專注的閲讀、思考、研究、實踐,才有今日的成就。
心甘情願花上一萬個小時來打通任督二脈的人,大都不是尋常之輩。
 
結語
其實對於成功者來説,不管練習的過程枯燥與否、有趣與否,他們都必將付出遠遠超出常人的代價
心理學上分析,用上千上萬個小時來做一件事並不是一件理性的事。常常會產生困擾,還會被人家認為是死心眼。但這種極端的感受卻正是才能組成之成分,因為這其中還有包括我們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我們的情感、我們的個性、我們的激情,就是維持與激發激情的鑰匙。

其實一萬個小時還有另外一種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獲得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著名計算機科學家、經濟學家、認知心理學家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和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兼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則”。他們指出:要在任何領域成為大師,一般需要約10年的艱苦努力。不難讓人聯想到中國的古話“十年磨一劍”,其實是同樣的道理。人們都羨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兒,可是有沒有想過,他們其實大多數也和我們一樣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脱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萬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來訓練和學習積累,所以才可以水滴石穿,終於得到成功。如果人們也想好像那些傑出人物一樣出類拔萃,就先別埋怨自己沒有機會,不逢貴人,懷才不遇,而是先問問自己的功夫下得夠不夠,有沒有付出過一萬個小時的努力。無數事實證明,一個人祇要不是太笨,太不開竅,有這一萬個小時的苦練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師、巨匠,至少也會成為本行業的一個俱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要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就必須走上這條路。而在成功的諸多要素中,惟一能為我們所掌控的,恐怕也就是這一萬個小時了。

感言
密法的大成就者,看來都是花上超過一萬個小時來打通中脈和脈輪的人。
釋迦牟尼佛在傳法的早期階段,就訓導弟子必須堅守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精進」就是現代人提出和所說的「一萬小時定律」!
寧波車說:「諸弟子,不用常常埋怨自己沒有好成績,不如抽幾分鐘捫心自問,自己修法有沒有一萬小時、持咒一萬小時、靜坐(指禪定)一萬小時、……!」
 
參考資料
本網頁
> 智慧廣場
>> 佛法與科學
>>> 未來的看法
>>>> 蓮師說
>>>>> 蓮師簡介
   
> 智慧廣場
>> 佳文
>>>
我不笨,我努力
努力仍是必要的
   
佛教金剛乘慈善基金會 http://www.vajrayanacf.org.hk
> 智慧寶庫
>> 佛學淺談
>>>
六度萬行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 智慧寶庫
>> 大成就者簡介
 
諾那呼圖克圖1865
甘珠爾瓦呼圖克圖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