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萬 小 時 定 律 (二) 般 若

简繁转换 - 简体

 
 
“一萬小時定律”有致命漏洞,10年後終被揭露。
光是努力沒有用,
不正確的練習等於「埋沒天賦」

What “一萬小時定律”有致命漏洞我的天!! 一萬小時定律根本不是個定律!!!
發生甚麼事?

一堆人學鋼琴、小提琴、舞蹈、圍棋、各項運動,為甚麼有些人可以有高手級表現,大部分人卻祇有「可接受」的水準?
多數人相信原因出在天賦,但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根據30多年的研究發現,所謂天賦其實是人類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祇要透過“正確的練習”,善用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每個人都能改善技能,甚至創造出你本來以為自己沒有的能力,達到顛峯表現。
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在“
正確的練習

雖然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的研究結果一直以來都廣受讚揚、討論、引用,卻從未被正確解釋,尤其是他1993年以一羣小提琴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結果,許多研究頂尖專家的科學文獻採用了這些發現,而多年來也有許多研究人員加以引用。雖然在科學界廣被提及,但直到2008年,麥爾坎・提摩西・葛拉威爾(Malcolm Timothy Gladwell)在《異數》一書中引用埃里克森研究報告裏的某個數字,提出如今廣為人知的“一萬小時定律”,他的研究成果才大大引起科學界以外的矚目。

埃里克森曾針對歐洲著名的柏林藝術大學小提琴學生進行採樣研究,將不同程度的學生分為優等、傑出、頂尖等三組,進行抽樣問卷調查。這項研究發現,學生們的個別練習時間,是決定未來成就的重要準則。
在18歲前,優等組學生單獨練習的時間約為3420小時,傑出組學生練習時數為5301小時,而頂尖組學生練習的時間高達7410小時,大約是優等組學生的兩倍。
同樣的研究方式用在芭雷舞者身上,20歲以前一萬小時以上的訓練時數,僅為專業舞團羣舞者其中之一員的練習時數,這與頂尖的小提琴訓練結果一致。
若盼望成為世界級小提琴家或國際芭雷舞巨星,數萬小時的練習時數是必要的。

然而,埃里克森卻指出,葛拉威爾(Malcolm Timothy Gladwell)的“一萬小時定律”(無論那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是誤解、錯誤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光有練習的「量」是不夠的,還必須兼俱練習的「質」,亦即必須“正確的練習”,才是決定個人成就高低的關鍵所在
所以,一萬小時定律根本不是個定律!?

葛拉威爾談到成為某領域佼佼者的必要條件時,提出了聳動的“一萬小時定律”。根據這個定律,想要在多數領域中成為專家,必須花一萬個小時練習。埃里克森的確在研究報告中提到,頂尖小提琴家20歲前花在獨自練習的平均時數為一萬小時。

此外,這個說法也滿足了人對於簡單因果關係的偏好:在任何事物上祇要花一萬個小時練習,便能成為高手。

可惜,這個定律有諸多錯誤,卻是現在許多人對練習成效的惟一了解。

1)

首先,一萬小時毫不特別,也不俱任何魔力。葛拉威爾大可提出頂尖小提琴學生到18歲時平均投入的練習時數,也就是約7400小時,結果卻決定採用他們到20歲時累積的練習時數,就因為那是個漂亮的整數。無論採用那個數字,那些學生當時的程度絕對不到小提琴大師等級,雖然表現優異、前途看好,的確很可能在該領域出人頭地,但參與埃里克森的研究時,他們還有漫漫長路要走。贏得國際鋼琴競賽的鋼琴家大約都得熬到30歲才有此成就,那時的他們大概都已投入2萬到2萬5千個小時練習,1萬小時等於才走到半路。

而練習時數也因領域不同有所差異。美國大學生史提夫・法隆(Steve Faloon)才花了200個小時練習,就成為記住八十二位數字的世界第一人。雖然現今最頂尖的數字記憶專家在成為世界第一之前究竟投放了多少時間,但應該遠低於一萬小時。

   
2) 第二,頂尖小提琴家到20歲時累積的一萬小時祇是平均值,該組的10位小提琴學生中,有一半到了20歲時根本還沒累積一萬小時的練習。葛拉威爾誤解了這一點,還錯誤地宣稱該組小提琴學生「全部」累積了一萬小時的練習時數。
   
3) 第三,葛拉威爾並未將埃里克森研究的音樂家使用的正確練習法,和其他任何可稱為「練習」的活動區分開來。例如,他提出的一項重要佐證,是披頭四(The Beatles)於1960至1964年在漢堡一場接一場演出期間,累積的時數符合一萬小時定律。葛拉威爾表示,他們約有1200場表演,每場長達8小時,總計將近一萬小時。

馬克・路威森(馬克・路易松 Mark Lewisohn)於2013年出版了詳盡描寫披頭四的傳記《調諧》,書中針對這一點提出質疑,並詳細分析,指出1100小時的演奏時數比較貼近事實。所以,披頭四花了遠少於一萬小時練習,就成為世界級的成功人物。

然而,更重要的是,「演奏」和「練習」並不相同。當然,披頭四必定因為在漢堡長時間的演奏而功力大增,夜復一夜地演奏同樣的樂曲格外有幫助,這讓他們有機會從聽眾或自身得到演奏方面的意見回饋,並尋找方法改進。不過,在聽眾面前演奏一小時的重點在於傾全力完美演出,這不同於有目標地專注練習一小時,全心放在處理某些弱點,改善某些部分,而這種練習正是讓柏林藝術大學小提琴學生進步的關鍵。

路威森還提出一個密切相關的問題:披頭四的成功不在於完美演出他人的樂曲,而在於樂團本身的音樂創作能力。因此,如果要從練習的角度解釋披頭四為何成功,必須找出約翰・藍儂(John Lennon)和保羅・麥卡尼(James Paul McCartney)兩大創作主力的作曲能力是如何發展、改善而來的。披頭四在德國漢堡一場場演出累積的時數對藍儂和麥卡尼的作曲能力幾乎沒有幫助,所以披頭四的成功應該從別的角度解釋。

 
鎖定特定目標的正確練習法和一般練習法之間的差異顯著,因為並非每種練習方式都能帶來埃里克森在音樂學生和芭蕾舞者身上看見的技能進步。一般而言,正確練習和設計來達成特定目標的相關練習法,都包含個人化訓練,這些多得獨自進行的訓練活動就是為了加強某部分的表現。

一萬小時定律還有最後一個漏洞。儘管葛拉威爾自己並未表示祇要練習一萬個小時幾乎人人都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許多人卻將之詮釋為一個「承諾」,以為這麼做絕對奏效。可是,埃里克森的研究完全沒有暗示這一點。若要呈現這樣的結果,埃里克森當初就必須讓隨機選出的受試者,以正確練習法練習小提琴一萬個小時,然後探究成果。

埃里克森的研究其實祇單純指出,在程度好到足以進入柏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就讀的學生中,頂尖學生花在獨自練習的時間平均比傑出組的學生多很多,而頂尖組和傑出組的學生又比優等組學生花了更多時間獨自練習。是否人人都能透過足夠的費盡心機的練習而成為自身領域中的頂尖專家?

葛拉威爾倒是說對了一件事,也是值得重述的關鍵:如果所處領域有著人們努力變成專家的歷史背景,想要有卓越表現,就得長年投入極大量的精力,就算未必是整整一萬小時,也必定是非常可觀的時數。
 
感言
佛陀在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提及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當然,勤力、努力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缺乏“智慧”的勤力和努力也是枉然。
寧波車常常訓導弟子:「一位行者,雖然非常勤力、努力地練習(就算是一萬小時或十年),但有可能是用“錯的方法”,出現了閉門造車、盲修瞎練,就像一隻盲頭烏蠅胡亂四圍撞,徒然浪費時間而已一定要久不久聆聽寧波車/善知識的開示!」
修行者需要知道“正確的練習”方法,即是你
修的是否如法
修的是否有傳承(所謂傳承就是上一代的前輩、祖師、成就者依此方法修持而得到成就)?
持咒是否得到竅門
靜坐是否得到心要
……。
 
參考資料:
本網頁
> 智慧廣場
>> 佳文
>>> 我不笨,我努力
   
> 智慧廣場
>> 佛法與科學
>>> 未來的看法
>>>> 蓮師說
>>>>> 蓮師簡介
   
佛教金剛乘慈善基金會 http://www.vajrayanacf.org.hk
> 智慧寶庫
>> 佛學淺談
>>>
六度萬行
智慧地去發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