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一睜開眼睛看到的、豎起耳朵聽到的,幾乎都是別人的缺點,佛教徒當然也能夠看到、聽到別人的缺失與錯誤,這些都是初學佛的人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 佛學告訴你,當看到別人的缺失與錯誤,須返照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缺失!
如果看到別人的缺失,發現自己也有這種缺失,就要想辦法去調伏、去修行,來化解自己的缺失,這“辦法”就涉及到“佛法”。
一個人不是一下子便有修養,修養是一種行為,需要慢慢地培訓出來,要經過修行(簡單說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來完成某一種知識經驗。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運用思想、發揮智慧;人有很多種的潛力,要慢慢去累積,如果在日常中完全不去修行,就不可能每天慢慢培養出潛力,一旦擁有了潛力,自然就會表現出修養。
看一個人有沒有修養,就是看他/她平常有沒有修行(修正身、口、意的缺失,調整「自我」),改變不好的,使好的更好。俱備了修行,自然表現出有修養,功德便能完善的積聚,這種功德是慢慢從修行中而來的!
大熱的夏天回到家裏,口渴了,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喝水;凡是能止渴的都是對的,一打開雪櫃/冰箱找飲料,發現礦泉水、蒸餾水、氣水、果汁,…,統統都沒有! OK,無所謂,也可以打開水龍頭喝自來水,誰知道今天剛巧屋宇修理水管而停水供應3小時! 天! 打開熱水瓶裏面,祇有熱開水。此時這個人正渴得不得了,心裏生起煩惱,若果用熱水瓶的熱開水泡一杯熱茶給這個人喝,想像一下會發生甚麼事? 這個人肯定會半罵式說:「我口渴的不得了,你還給我熱茶喝?」
雖然這是平常事,但這裏面就有佛“學”、佛“法”! “學”是學問、理論,“法”是辦法。
口渴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去化解你的「渴」。(譬喻這涉及佛法)
口渴會令人不自在、不舒服,會產生煩惱,要怎麼樣讓自己能夠化解煩惱? (譬喻這涉及佛學)
解決口「渴」就是喝飲料,但是那“根本煩惱”就不能化解!
口渴喝熱茶成了煩惱加煩惱,要怎樣才能不但不煩惱,還能止渴? (譬喻佛學及佛法雙管齊下)
如果真正懂得佛學,也懂得佛法的話,拿了這杯熱茶,仍真的能止渴,並化解“根本煩惱加煩惱”的困境。
因為口渴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緣境,形成了煩惱;若要化解這“根本煩惱”,須先平靜下來,才不會口渴得那麼厲害。請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拿了這杯很燙的熱茶,會不會咕嚕咕嚕一口就喝下去? 不會的! 一定是一邊吹,慢慢的一點點的喝,邊吹邊喝……。因為心平靜,那個根本煩惱的念頭「渴」就不存在了,緣於完全把心念放在想把這杯熱茶吹冷,便會心平氣和(譬喻這涉及佛學)地慢慢的來喝(譬喻這涉及佛法),那才真正能止渴! 能做到這樣,才可以談得上是懂得佛學和佛法。能將佛學和佛法同時並用,漸漸就累積修養!
很少人去做所謂「內觀」的修養(返照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缺失),禪宗說:「你能抓住了就是你的! 抓不住就當面錯過!」 問題是我們能不能當下用得上,每天活學活用! 無論是學佛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還是五十年,不難發現在學習過程中有粗、細和微妙的分別。粗相的佛法很容易把握,進入到細的就很難了,若要達到微妙的境界那就更難了!
可是難歸難,祇要自己下定決心肯修、肯學、肯改,沒有做不到的! 但第一樣就要能「捨我」,不要動不動把一個「我」擺在前面,等於「自己站在門口出不去,人家也進不來」。
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因為「有我」,所以對於自己的「我」,要能夠去調伏它、改正它,從「有我」到「無我」,這不是執著或計較起分別心,亦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有時候自己不想要,可是還是會要,為甚麼? 就是怕自己受到傷害,去找個理由、找個方法來保護自己,一切都為了保護那個「我」。我們去修苦行、去修波羅蜜法,都是為了調伏那個「我」,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可是絕不可以把別人的「我」當成自己的「我」,或者把自己的「我」去代替別人的「我」。俗語說「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同樣的「也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別人的快樂上」,如此才有調伏「自我」的機會,因此就要學習“止觀”與“五蘊調理”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