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千劫一切佛,依師而出生;
無有上師前,佛名亦不聞。 |
2. |
錢買不到快樂,祇有快樂才能給你真正的快樂。 |
3. |
有毅力和勇氣的人,能莊敬自強,不要完全依賴別人。 |
4. |
為人處事要走直路、走正路,絕不可走歪斜的路。 |
5. |
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
6. |
有退一步的美德(即謙虛禮讓),才有進一步的成就。 |
7. |
甚麼是福呢? 愛就是福。有愛心的人相聚在一起就是福緣。 |
8. |
我現在知道甚麼是真正的財富;保證不是一輛法拉利和一隻數百萬的豪華手錶,而是真正的財富在於仁愛以及為人處事無愧於心。 |
9. |
如果複雜嘅做唔到,簡單嘅就做唔好;
唔複雜、唔簡單嘅都唔知點算好;
又複雜,同時又簡單,唔做就最好。
人生還有何意義呢? |
10. |
人,一無所有時,倒很容易滿足;
一旦擁有,則有一欠九,反而不足。
心不要貪,一個人能得多少,不是自己可決定的。 |
11. |
打開心門,讓陽光透進來,一定可以感受到溫暖和光明。 |
12. |
用微笑召喚愛的希望,祇因心中充滿愛意。
用善良擁抱世界,祇因世界充滿陽光。
用愛心充滿人間,祇因人間充滿了希望。 |
13. |
處順境時得意忘形,遇挫折時抱怨批評,那都是凡夫的內心行為。 |
14. |
避免心地長雜草,煩惱必須要去掉。 |
15. |
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就能把握自己。 |
16. |
一步能行,千里即能行;貴乎你勇敢踏出第一步。 |
17. |
誠意的心念,時時都有好因緣。 |
18. |
有能力去幫助他人,是值得慶幸的。 |
19. |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 |
20. |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
21. |
不要封閉自己,你要先愛和關心別人,別人才會愛和關心你。 |
22. |
人生要為善合心,分秒不空過。 |
23. |
時間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業,也可以儲積功德。 |
24. |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 |
25. |
今日的老者,昔日年輕時也曾為社會的安定繁榮奮鬥過,奠定今日的基礎。 |
26. |
根札得愈深,枝葉就愈茂盛,庇蔭也愈廣。 |
27. |
對大部分人來說,永遠忘不掉的是仇恨,最難記在心裏的是恩情。 |
28. |
右手要感激左手捧碗,左手要感激右手拿筷,如此才能吃飯、得滋養。 |
29. |
祇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祇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 |
30. |
慈悲要有智慧,凡事切不可冒險躁進。 |
31. |
皈依佛教之目的,基本上在知道人生的方向。 |
32. |
學佛是為擴大愛心,轉凡夫心為聖人性。 |
33. |
要將凡夫心轉向聖人心,最重要是要「慈悲喜捨」。 |
34. |
佛陀妙法無處不在,應在人羣中體會、力行。 |
35. |
真正的宗教,是強調智慧與大愛的人性教育、社會教育。
真正的信仰,不該祇是求佛加被,而是做到本身即是菩薩。 |
36. |
皈依不在儀式,而是在心靈的依止。雖然有些人無法聽到寧波車、上師、法師說的法,但卻能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中,這樣的人其實早已是三寶弟子。 |
37. |
心有戒律,自然行有純真。 |
38. |
不要讓境界影響我們的心,心要能控制境界,這就是“定力”。 |
39. |
除了對人與事必須信實外,講經說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談神通怪力、聳動人心的言論;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知識水準,引導眾生走向善道。 |
40. |
正信的佛法,不說感應、不說神通,惟心是佛。 |
41. |
神是精神,通是專心,心專神就通,這就是「神通」。 |
42. |
對人坦誠,時時體諒他人,事事為人設想,這樣的人是真正有神通的人,這就是「他心通」。 |
43. |
佛在世時,凡人以佛為平時懺悔的對象;現在佛陀已經不住世,我們必須時時自我鞭策。 |
44. |
學佛,卻沒有培養自己的耐心、愛心,不善盡責任,那麼再怎麼學都沒有用。 |
45. |
成佛之路要經過無量的時間,中間仍有隔世之迷;現在若能同心致力改善社會,未來世才有好的環境,能夠發菩提心。 |
46. |
學佛最重要的是:學習把握自己的生命,即使意識脫離身體後,仍然知道自己要走的方向。 |
47. |
修行不一定要出家,而是要修心養性、端正行為;當修行到最高境界時,一切都簡單明朗。 |
48. |
學佛一定要從最基本的功夫做起,功德是由時間累積起來的,因此菩薩道是愈早走、愈早到達。 |
49. |
佛教徒不僅要虔誠、慈悲,還要懂得運用智慧判斷是非;否則知見不對,抉擇錯誤,會誤導眾生。 |
50. |
給人快樂是天使,救人苦難是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