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做過帝釋的佛教人物表

简繁转换 - 简体

佛教人物 佛經之原經文
釋迦牟尼佛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載:
善慧比丘(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護持正法,滿二萬歲。以三乘法,教化眾生,所利益者,不可稱計。爾時善慧比丘,於彼命終,即便上生,為四天王。以三乘法,化諸天眾。盡彼天壽,下生人間,為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俱足,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主藏臣寶,七主兵臣寶。千子俱足,皆悉勇健,能伏怨敵。以正法治,無諸憂惱,常以十善,化諸人民。於此壽終,生忉利天,為彼天主(即帝釋)。壽終下生,為轉輪聖王。終其壽命,乃至生於第七梵天。上為天王,下為聖主,各三十六返。其間或為仙人,或為外道六師,或為婆羅門,或為小王。如是變現,不可稱數。爾時善慧菩薩,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近一切種智,生兜率天,名聖善白。」

【佛說灌洗佛形像經】載:
「佛言:『我本行菩薩道時,三十六返為天王釋;三十六返作轉輪聖王;三十六返作飛行皇帝。』…。」

【異出菩薩本起經】載:
「題和竭羅佛言:『令汝得心中所欲願者,卻後九十劫,劫名拔羅,汝當為釋迦文佛。』 摩納菩薩(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聞佛語,心中大歡喜,即布髮令佛足蹈之,故立於佛前踊躍。佛以神接之,即去地四丈九尺,無所播持,從上來下。佛復言:『令汝後世得道度世,亦當如我作佛。』 是時佛者先世佛,號曰題和竭羅佛。佛般泥洹去,菩薩還入山中。壽終以後,即上生第二忉利天上,諸天皆共護視。天上壽盡,即復來下生鳩夷那竭國,為飛行皇帝,主四天下。壽終即復上生第二忉利天上作帝釋。如是終而復始,凡三十六為天帝釋八萬四千世為飛行皇帝。」

【六度集經】卷八之【梵摩皇經】載: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汝等修德奉行眾善,必獲景福。譬如農夫宿有良田,耕犁調熟,雨潤和適,下種以時,應節而生,芸除草穢,又無災害,何懼不獲? 昔我前世未為佛時,心弘普愛,愍濟眾生,猶若慈母育其赤子。如斯七年,仁功勳著。壽終,魂靈上為梵皇,號曰梵摩。處彼天位,更歷天地,七成七敗。當欲敗時,吾輒上昇第十五約淨天,其後更始,復還梵天,清淨無欲,在所自然。後下為忉利天帝三十六返(即帝釋),七寶宮闕,飲食、被服、音樂自然,後復還世間,作飛行皇帝。』…。」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卷四載:
「佛告諸苾芻言:『汝等當知,彼得勝王者豈異人乎? 即先所說福力王(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是。彼時初為博戲之者,能發喜心愛樂聽法,竭其所有以施法師,故於現生獲勝果報,紹繼王位,開發福因。由此因緣,二十六生為他化自在天王;三十六生為化樂天王;三十六生為兜率天王;三十六生為夜摩天王;三十六生為忉利天王(即帝釋)三十六生為四大王天主無數百生為金輪王。』…。」

迦葉佛

【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第十九之一載:
「佛言:『爾時,帝釋受持讀誦大乘經典,開示分別為他演說,惟於深義未盡通達。以是讀誦受持、分別為他廣說因緣力故,有大威德。善男子! 是頂生王於此帝釋生惡心已,即便墮落還閻浮提。與所愛念人天離別,生大苦惱,復遇惡病,即便命終。爾時帝釋,迦葉佛是轉輪聖王,則我身是(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香燄如來

【菩薩處胎經】卷一「天宮品第一」載:
「佛告阿難:『去此東南方一億一萬一千六十二恆河沙剎,彼有世界,名曰思樂。佛名香燄如來,於彼現般涅槃,而來至此忉利天宮。經歷無數阿僧祇劫,三十六返作大梵天王三十六返作帝釋身三十六返作轉輪王。所度眾生,無墮二乘及諸惡趣,何以故? 皆是諸佛神智所感。』…。」

彌勒菩薩

【六度集經】卷二之【須大拏經】(一四)載:
「佛告諸比丘:『吾受諸佛重任,誓濟羣生,雖嬰極苦,今為無蓋尊矣。須大拏太子後終,生兜率天,自天來下,由白淨王生,今吾身是也;父王者阿難是;妻者俱夷是;子男羅雲是;女者阿羅漢朱遲母是;天帝釋者彌勒是;射獵者優陀耶是;阿周陀者大迦葉是;賣兒梵志者調達是;妻者今調達妻旃遮是。吾宿命來,勤苦無數,終不恐懼而違弘誓矣,以布施法,為弟子說之。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六度集經】卷五之「忍辱度無極章」第三(四三)載:
「昔者菩薩,厥名曰睒,…。佛告諸比丘:『吾世世奉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獨步。時睒者吾身是;國王者阿難是;睒父者今吾父是,母者吾母舍妙是;天帝釋者彌勒是也。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註:【佛說菩薩睒子經】亦有相同的記載)

【六度集經】卷五之「忍辱度無極章」第三(四六)載: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佛告諸比丘:『時國王者我身是也;妃者俱夷是;舅者調達是;天帝釋者彌勒是也。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六度集經】卷六之【殺身濟賈人經】載:
「昔者菩薩,與五百商人,俱入巨海欲採眾寶,…。佛告諸比丘:『殺身濟眾者吾身是也;天帝釋者彌勒是;五百商人者今坐中五百應真是也。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六度集經】卷八之【遮羅國王經】載:
「佛告諸比丘:『夫人作行,先惠而後奪,後世初生豪富,長即貧困。初奪後惠,後世受之,先貧賤而後長富貴。太子者是我身也;妻者俱夷是;父王者白淨王是;母者吾母舍妙是;天帝釋者彌勒是,開士世世憂念眾生,拯濟塗炭。菩薩普智度無極行明施如是。』」

摩訶迦葉
尊者

【雜寶藏經】卷一之「王子以肉濟父母緣」載:
「佛告阿難:『睒摩迦從昔已來,慈仁孝順,供養父母。欲知爾時盲父者,今淨飯王是;爾時盲母者,摩耶夫人是;睒摩迦者,今我身是;迦尸國王,舍利弗是;時釋提桓因,摩訶迦葉是。』」

【中本起經】卷下「大迦葉始來品」第十二載:
「於是摩訶迦葉,垂髮弊衣,始來詣佛。世尊遙見歎言:『善來!迦葉。』 豫分半牀,命令就坐,…。世尊又曰:『過去久遠,時有聖王,名文陀竭。高行暉世,功勳感動。忉利天帝,欽其異德,即遣車馬,詣闕迎王。王乘天車,忽然昇虛,天帝出迎,與王共坐,娛樂盡歡,送王還宮。爾時天帝者,大迦葉是也;文陀竭王者,則是吾身。往昔天帝以生死畏座,令吾並坐,吾今以無上正真法御之座,報昔功德。』 佛說本昔,加以聖德,顯比丘迦葉一切解脫。」

阿難尊者

【生經】卷三之【佛說審裸形子經】第二十七載: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迦鄰王者審裸形子是;阿脂王者則我身是;欣踊大臣則舍利弗是;帝釋者阿難是。爾時相隨,以為伴黨,義理相化,上下相承,今亦如是。』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舍利弗尊者

【太子須大拏經】載:
「佛告阿難:『我宿命時,所行布施如是。太子須大拏者,我身是也;時父王者,今現我父閱頭檀是;時母者今摩耶是也;時妃者今瞿夷(即俱夷)是也;時山中道人阿州陀者,摩訶目犍連是;時天王釋者舍利弗是;時獵師者阿難是也;時男兒耶利者,今現我子羅雲是也;時女罽拏延者,今現阿羅漢末利母是;時乞兒婆羅門者今調達是;婆羅門婦者旃遮摩那是。勤苦如是,無央數劫,作善亦無央數劫,當持是經典,為諸沙門一切說之,菩薩行檀波羅蜜布施如是。』」

【未曾有因緣經】卷上載:
「佛告波斯匿王曰:『爾時野幹,即我身是;時天帝釋,舍利弗是;時阿逸多教授大師,憂波達者,彌勒是也;八萬諸天者,今娑婆國土八萬菩薩不退者是。』」

目犍連尊者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卷四載:
「佛告諸苾芻:『汝等當知,彼福力王者,豈異人乎? 即我身是。我於爾時居菩薩位;福力王父眼力王者今淨飯王是;廣照后者今摩耶夫人是;色相俱足童子者今阿難苾芻是;精進俱足童子者今聞二百億苾芻是;工巧俱足童子者今阿泥樓馱(即阿那律)苾芻是;智慧俱足童子者今舍利子(即舍利弗)苾芻是;彼時帝釋天主者今目乾連(即目犍連)苾芻是;而彼國王趣命終者即魔王是;彼貧人者今羅睺羅苾芻是;彼受治罰善醫業者今憍陳如苾芻是。』…。」

註:若讀者已看過本網頁內之「帝釋問斷愛欲之方法」這文章,可能現在才
  
能進一步明白為甚麼目犍連尊者在遊覽帝釋天宮時,沒有絲毫留戀!
  
當然,他是一位已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徹悟三界世間之虛妄,自然不
  
為天宮內的一切所迷醉;其實,背後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他曾經坐過
  
帝釋這個寶座,那時的他已沒有興趣再去坐了! 這是寧波車在「帝釋
  
問斷愛欲之方法」一文內留下的伏筆,待讀者看到這篇文章時,即時洞
  
悉前因後果啊!
阿那律尊者

【雜寶藏經】卷四之「大愛道施佛金縷織成衣並穿珠師緣」載:
時賣薪人(即阿那律的前身),見辟支佛空缽出城,即以賣薪所得稗麨,而欲予之,語辟支佛言:『尊者能食麤惡食不?』 答言:『不問好惡,趣得支身。』 時賣薪人,即便授予,辟支佛受而食之。食訖之後,飛騰虛空,作十八變,即還所止。時賣薪人,後更取薪,道見一兔,以杖撩之,變成死人,卒起而來,抱取薪人項。彼取薪人,種種方便,欲推令去,不能得離,脫衣雇人,使挽卻之,亦不得離。輾轉至闇,負來向家,既到家中,死人自解,墮在於地,作真金人。時賣薪人,即使截卻金人之頭,頭尋還生;卻其手腳,手腳還生。須臾之間,金頭、金手滿其屋裏,積為大[卄/積 ,在這裏有堆的意思]。鄰比告官:『此貧窮人,屋裏自然有此金[卄/積]。』 王聞遣使,往覆撿之。即到屋裏,純見爛臭死人手頭。其人自捉金頭,來以上王,便是真金。王大歡喜:『此是福人。』 即封聚落。從是命終,生第二天,為天帝釋。下生人中,為轉輪聖王天王人王,九十一劫,不曾斷絕。今最後身,生於釋種。」

南傳巴利經藏‧小部【長老偈經】偈頌中載:
「阿那律談到他自己:『吾善知往昔住處,從前生活之地方。曾居三十三天中,身為帝釋天王尊。七世吾曾為人王,君臨天下掌權力,閻浮林主征服者,統治完整之大陸。非以暴力與武器,吾以佛法行治理。從此七世再七世,如是輪迴十四世,憶念宿命前住處,之後住於天界中。』」

阿若憍陳如
尊者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一「孝養品」第二載:
「佛告阿難:『爾時父王者,今現我父輸頭檀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耶夫人是;爾時須闍提太子者,今則我身釋迦如來是;爾時天王釋者,阿若憍陳如是。』…。」

聽聰比丘

【佛說諸德福田經】載:
「於時座中有一比丘,名曰聽聰,聞法欣悅,即從坐起,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世尊曰:『佛教真諦,洪潤無量。所以者何? 我念宿命無數世時,生波羅奈國,為長者子。於大道邊,作小精舍,床臥漿糧,供給眾僧,行路頓乏,亦得止息。緣此功德,命終生天,為天帝釋,下生世間,為轉輪聖王,各三十六返。』…。」

提婆達多

【六度集經】卷一之「布施度無極章」第一(六)載:
王(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慈若斯,名被十方。第二帝釋,坐為其熱,釋心即懼曰:『彼德巍巍,必奪吾位,吾壞其志行即畢乎。』…。釋懷重毒,惡熟罪成,生入太山,…。佛說:『時王者吾身是;妻者俱夷是;子者羅雲是;天帝者調達(即提婆達多)是;山中梵志舍利弗是;彼國王者彌勒是。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經律異相》卷二十五「大力王好施不悋肌體」(六)載:
「佛言:『時天帝釋化作婆羅門,往詣王所言:“王如是大施,我今需王身分。”…。王即以刀自割其臂,予婆羅門無有悔恨,一心布施,捨一切物,臂還平復。帝釋既為障礙因緣,天福即盡,墮阿鼻獄。大力國王我身是也;
帝釋者調達是也。』」

註:
1) 以上段落是直接錄取《經律異相》卷二十五,內文註明出自【菩薩藏經】下卷,但在相關佛經內暫時尚未找到這段落。
根據印順長老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六項“菩薩藏經與佛諸品”之資料:
依法藏部,「菩薩藏」是菩薩的本因──「本生」之類;依『分別功德 論』,「菩薩藏」中是有「方等大乘」的。部派佛教的「菩薩藏」,是有關菩薩事的總集。在大乘經中,「菩薩藏」是一分大乘經的通稱;然依【遺日摩尼寶經】等,「菩薩藏」也是一部經的別名,
但部類無法確定。在漢譯的大乘經中,稱為『菩薩藏經』的,有:
『菩薩藏經』       一卷   梁僧伽婆羅譯
【菩薩藏經】       三卷   秦鳩摩羅什譯
【大菩薩藏經】      二〇卷  唐玄奘譯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四〇卷  趙宋法護等譯

這四部經中,僧伽婆羅 Sanghavarman所譯的『菩薩藏經』,是【大乘三聚懺悔經】的異譯。依【離垢施女經】,「菩薩藏」與「三品法」並列。而僧伽婆羅譯本,以『三品法門』為『菩薩藏經』,是通稱的「菩薩藏」,而不是一部的專稱,與別有【菩薩藏經】不合。
鳩摩羅什所譯的【菩薩藏經】,就是編入【大寶積經】一七的『富樓那會』。經說持戒、頭陀、忍辱、精進、智慧;智慧中說一切法空,明多聞求法的重要。這是初期大乘經,不是「先行大乘」。後二部,是同本異譯。這部【大菩薩藏經】,第一「開化長者品」,說明出家的解脫法門。從第二品以下,是【密跡金剛力士經】、【陀羅尼自在王經】、【無盡意經】、【諸法無行經】等編集所成…。
2) 《經律異相》是幾位出家大德將散見於佛經、律典內的希有異相集錄而成,類似百科全書之類。
瑪伽年輕人

《法句經‧故事集》「不放逸品」載:
「有一天,離車國的摩訶利王子,前來聆聽釋迦牟尼佛講解【帝釋所問經】。佛陀的生動敘述,讓王子以為佛陀一定見過帝釋。為了確認,他就問佛陀。佛陀回答道:『摩訶利! 我確實認識帝釋,也知道他為何成為帝釋。』 佛陀就告訴摩訶利:『身為諸天王的帝釋,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瑪伽的年輕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從事很多的社會公益活動,如舖路、建造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並奉行七項義務:
1.奉養父母
2.尊敬長者
3.言語溫順
4.不背後說人閒話
5.慷慨大方、不貪婪
6.實話實語
7.不動氣
由於瑪伽在那一生中俱足無數的善業和正確的德行,所以往生為帝釋。』」

揵德
(即悉達多
太子的坐騎)

【六度集經】卷八之「明度無極章」第六載:
「時天王釋化為獼猴…。獼猴歎曰:『善哉! 開士得佛,吾乞為馬。』…。佛告鶖鷺子(即舍利弗):『皇孫者我身是;四禪梵志者鶖鷺子是;優犇者今目連是;闍梨者今車匿是;天帝釋者揵德(即背馱悉達多太子離開皇宮出家修道的皇室駿馬)是;父王者迦葉是;祖王者今白淨王是;母者吾母舍妙是;妃者俱夷是。』 菩薩累載以四等弘慈,六度無極,拯濟眾生,難為籌算。」

格桑曲吉嘉措著述的《藏傳釋迦牟尼佛傳》(原書名《無誤講述佛陀出有壞美妙絕倫傳記‧善逝聖行寶藏》)載:
「菩薩吉祥的雙手撫摸著馬頭,對牠說道:『犍陟(即揵德)啊! 這是你最後一次馱我,請快快將我馱到苦行林中。當我得到菩提之果時,將給眾生降下甘露之雨。』…。諸神見後,對犍陟說道:『請不要為馱起菩薩而悲哀,以後你不會再轉生為惡趣。』…
這時,犍陟忍不住離別菩薩的痛苦,用自己的舌頭舔起菩薩那生有法輪的腳底。菩薩用手撫摸著牠說道:『犍陟不要流淚,你已經完成了使命。當我成道之時,將會回來報答你的。』…
犍陟因禁不住悲痛,沒緩過氣而死去了,後來牠轉世成為勝音城的一位婆羅門之子。……。
此後,世尊來到勝音城一處叫具聲的地方,將自己的坐騎犍陟所轉世的婆羅門之子剃度出家,後者修成了阿羅漢。」

註:
1) 修學密乘的行者常會發大願「世世生於上師前」。上述【六度集經】經文內,記載要發願轉生成為悉達多太子坐騎的那位“帝釋”,深明做大成就者的坐騎(即使是畜生道)好過做帝釋。正正因為有了負載太子的功德,並且得到太子親口承諾成佛後當回來渡化牠,故獲得了珍貴難得的暇滿人身,以及被佛陀收作成為出家弟子,後來更證得阿羅漢果位,超出三界,永脫輪迴。若果這位帝釋那時仍然留戀天界的福樂,沒有智慧當機立斷去發大願追隨大善知識(佛陀當時仍未成佛),縱然他的天壽很久遠,但最終福報業盡,還墮三塗!
2) 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仍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漸次修證至二果斯陀含(薄貪嗔癡,薄的意思是還沒有斷除)、三果阿那含(梵行立),七次往返後證得四果阿羅漢,方能斷盡見思煩惱,不受後有及無生死之條件而永脫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