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切眾生因為顛倒妄想的緣故,而不能夠覺察,亦不知曉自心就是佛。若果知道自己的心是佛的話,就不應該,也不會再向自心以外去尋覓佛了。 |
2. |
將自己的心去尋覓佛的人,根本就不認識佛。凡是那些向心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己的心本來就是佛,這恰如諸祖師所說:「行者於頭上安頭」。 |
3. |
達摩祖師的《血脈論》云:「佛不度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不修善,佛不修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佛不度佛,切莫誤解為釋迦牟尼佛不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度藥師佛。其原意為我們的自性本來是佛,本身俱足智慧、福善功德,所以佛不度眾生(自性佛),佛祇不過讓你自己依自心圓滿而成佛。故說佛不度佛,佛不度眾生,佛無眾生可度,因為眾生皆是自度。
既然本身俱足圓滿的覺性(即自性),無修無作、無形無相,那何需誦經呢? 自性清淨無瑕,即是圓滿的戒,故亦無戒可持,而於平等心中不起分別,何來善惡? 自性圓滿萬德,故也無所謂精進及懈怠了。
為甚麼說佛不是佛呢? 如【金剛經】所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虛空雖有名字,但虛空無相,何說實有? 佛亦復如是,故說佛不是佛。佛既然無形無相,便不可說為實有。雖無形無相,但並非斷滅,靈智遍覺一切而無所住,亦非實有,故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
4. |
是「眾生」度佛,何以故? |
|
|
正言 |
– |
達摩祖師的《悟性論》載:「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 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
– |
「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其解義:即佛與眾生是相輔相成,故知若無眾生則無佛。佛者,清淨心;眾生者,煩惱心,無煩惱則清淨。佛因眾生而名,眾生亦因佛而名,即眾生滅煩惱而覺悟,故名成佛。若無眾生,成佛不能自立,是曰佛不自成。 |
– |
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均表眾生)。
無明為一切事情之起因,和合貪愛為事物之生因。若眾生能去除邪見、貪愛、嗔恚三毒等無明煩惱,不染著於外塵境緣的五欲六塵,而於起心動念處,心不隨境轉,使現前的這一念心能清清淨淨,即是佛心現前,與佛無異。 |
– |
眾生無明,眾生貪愛,無明貪愛,亦如左掌與右掌,無大分別。
無明貪愛是眾生之別名,無明貪愛皆生煩惱,使心流轉不息於貪、嗔、癡三毒,令眾生淪落於生死,永不得出離。無明如坑,貪愛似洞,故佛門有云:「填無明坑,平貪愛洞。」 無明貪愛如左右掌相依不離,雖名相不同,然皆不離一身心也。 |
– |
迷時此岸,悟時彼岸,其實亦無此岸、彼岸。如來不在彼岸,亦不在此岸,亦不在中流。
迷時眾生,悟時是佛,此岸指凡夫,彼岸即佛。如來者,真如不動性體,知見了然,不為境相所動,知一體本無來,如實而來,故無“如”之此岸,亦無“來”之彼岸。中流指小乘,不在中流,亦即前後不著謂之“中”;流者,流動延續不中斷,無住此岸,亦無住彼岸。因小乘人不在凡夫位,亦不在菩提之覺位。 |
– |
能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自然無彼、此岸也。
如果通徹明白法義,心空相幻而不疑,則心空不執,不染見於相,當下心已離迷,亦離悟。既離迷悟,則無彼岸,無彼亦無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