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的 四 種 智 慧

简繁转换 - 简体

 

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大圓鏡智性清淨
大圓鏡智是由第八識所轉的,這是轉識成智。你不會用的時候,就是識;你返本還原,轉第八識就成大圓鏡智。所以,大圓鏡智的本性是清淨,沒有染污的。

平等性智心無病
平等性智是由第七識所轉變的,也就是你沒明白之前,叫第七識;你開悟了之後,就是平等性智。
第七識,叫末那識,又叫傳送識,由它將第六意識傳給第八識,所以叫傳送識。
第八識叫藏識,梵語叫阿賴耶識,翻譯成中文,就叫藏識。藏識,就是我們所造的善惡種子,都藏在第八識裏頭。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所以又叫做八識田,就好像一塊田似的,你種甚麼,它就生出甚麼。
平等性,就是諸佛和眾生的心,是平等平等的。你的心怎麼叫無病呢? 無病,就要沒有障礙、沒有妒忌、沒有貪嗔癡。你若沒有障礙、妒忌、貪嗔癡,也就可以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見非功
妙觀察智,就是第六意識所轉成的。第六意識,是甚麼都分別,分別善惡、是非。你的種種思想,看見這個是好,看見那個是壞;這是善,那是惡;這個是,那個非;這是男,那是女,甚麼都分別出來的。第六意識,就是幹這個工作,所以它很聰明的。似乎好像很聰明,但實際上這已經變成一種意識。若是轉識成智,就成甚麼呢? 成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的智慧,見一切的境界,不用分別就知道了,所以叫妙觀察。妙觀察和分別心是不同的。分別心,是要你用一種分別去分析;妙觀察,不用分別就知道了。所以證果到阿羅漢的境界,他都要作意觀察。作意觀察,就是用妙觀察智來知道一切的事物;他若不作意觀察,他還是會用一般人所擁有的第六意識。那麼他作意──就是靜一靜,平靜下來,他想要知道某一件事,祇要用妙觀察智去觀察,就知道了。能知道多長的時間呢? 能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

成所作智同圓鏡
成所作智,就是由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所合成的。成所作智同圓鏡,你用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也就如同一塊圓鏡一樣。

五八六七果因轉
五,就是前五識,八,就是第八識。六,就是第六識,七,就是第七識。這五八是在果上轉,六七是在因中先轉。轉第六識、第七識為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然後前五識和第八識轉為成所作智和大圓鏡智。

但用名言無實性
雖然講在因中轉、果上轉,這都祇不過是這麼樣子來講,實際上沒有甚麼實在的一種性,祇是名稱而已。

若於轉處不留情
若你於它正在轉的那個地方不留情,就是不停止,即是不用你凡夫的心來想這種轉的情形。

繁興永處那伽定
「繁」當「多」字講,「興」就是當「興起」講。就是很多繁雜生起的時候,一切時中常常都在那伽定的裏面。
怎麼叫那伽定呢? 那伽,是龍的一個名字;龍常常在定中,那伽定就是龍的定。你看龍為甚麼能大能小? 就是由定中所化現出來的,因為龍有變化,所以叫神龍。先前已提及,六祖大師用缽把龍降伏,說:「你若是神龍,你不單祇能現大身,你還可以現小身;如果你祇能現大身,不能現小身,那不是神龍。」 六祖大師繼續說:「你不敢到我缽裏來。」 這條龍,相信也有很大的脾氣,很大的無明,說:「你說我不敢到你缽裏來,我就試試看!」
於是龍就現一個小身跳到缽裏,跳入缽裏後,再想跳出去,就沒有法子了。所以老和尚──六祖大師就給牠說法,牠就往生了。雖然牠常在定裏,但是牠還沒有破無明,所以仍會發脾氣:「嘿! 我就現一個小身給你看看!」 如果龍真在定中,牠就會不被所動:「我就以這個大身給你看!」 但牠被六祖大師所轉動,定力就失去,所以六祖大師就輕易地把牠降伏了。
那伽定,就是龍的定;換句話,龍的定是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龍為甚麼會變成龍呢? 因為牠修佛法、學佛法是很努力的,晝夜精進,但是牠不守戒律。牠說:「那戒律,都是一般普通人守的,我是一種非常的人,不在一般人之列,我可以不守戒!」 於是,牠就變成龍了。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種智慧,是本有的,就是自己心裏明白開悟了,才生出這四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