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 修 行 融 入 生 活

简繁转换 - 简体

 

許多學佛行者在思維上都很容易犯著同一個毛病,就是以為學佛祇是出世間法,與日常生活(世間法),是兩者分開的。尤其是初學佛的人會產生一種觀念,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煩惱的枷鎖,祇有脫離世俗的生活,拋開一切,專心去修行才是究竟的途徑,以為祇有靜坐、誦經、持咒、大禮拜……等才是真正的修行,而生活則是一種無奈的承擔,產生了生活與修行不能兩全其美的困擾。事實上,當我們把修行的定義與生活的價值觀,進一步釐清之後,這個問題並不存在。

每個人的因緣際遇都不相同,能夠發心獨身修持或出家修行,當然是值得鼓勵和敬佩;但若果因緣不俱足,仍堅持拋棄家庭、子女,而獨自出家修行,或是為了逃避世俗中的挫折才出家的,最終可能會釀成悲劇。我們對修行的觀念必須要正確,否則身是出了家,心卻還在掛念著世俗的煩憂,那祇怕難以在修道上得到成就。同樣,真正學佛的行者,縱然希望將所有的時間用於修行方面,但若果資糧不俱足,生活經濟出現困難,我們仍然需要工作來維持這色身,否則終日滿腦子的憂慮,又如何有安定的心來修行呢! 所以,讓生活安定亦是修行的基礎。相反地,當一個修行人,他已擁有充裕的財富,就不需要再多費心思去繼續追求財富上的累積;反倒是把握現有的時間,作自身的修持,將財富作適當的運用,去幫助一些真正有需要的人,以行善布施、廣結善緣。

修行與生活並非一成不變,如佛教所說:法無定法,八萬四千法門隨緣對治煩惱,祇是善巧方便而已。六祖慧能大師有偈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似覓兔角。」 佛法原來就是在生活之中,離開生活,離開世間,又何處能覓得佛法呢?

修行重在修心,簡單來說,就是修正個人行為上的缺失,而修正行為缺失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去修正,能夠把做人的基本行為做好,然後才來談修行吧!

由是學佛應從“自身”處學起,由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除了在書本或佛經上去鑽研外,更重要的是實行,所謂知易行難,說就容易,真的要做到和做好就艱難,需要在心智修行上下很大的功夫。我們把佛經的道理是看懂了,可是卻仍經常“知”“行”無法合一,往往看得破卻忍不過,想得到卻做不來。因此,學佛還應把知見融入日常的生活中,用正確的觀念來導正偏差的行為,才能真正出離苦惱。

人最大的缺點,就是祇知要求別人,而不知反省自己。若要別人怎麼對你,你先怎麼對待別人,如果祇知要求而不付出,那就是“我執”與“我見”在作祟,一切的糾紛和爭執,皆是由此而生。每個人都習慣於自己主觀的想法,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每一件事情,卻忘了用寬廣的心眼去了解事情或容納別人。比如很多事物本無所謂對與錯,祇是我們有沒有把事情恰當地、圓滿地處理而已。其實,生活中有許多看似平凡的事物,卻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思考。故此,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事情,無論是好與壞、喜歡與不喜歡、成功與失敗,都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素材,縱然身邊的每個人,同樣可以視為我們學習的對象,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

在我們每天忙碌生活和工作的同時,要謹記這一生不光是為了生活而生活,而是我們要怎樣把修行融入生活之中,不斷地學習和修行,以人間作為道場來磨練自己,促進自己心靈的進步和成長,直至最終的覺悟和解脫。佛陀之所以在人間示現成佛,是為了鼓勵我們,以人身發心修行,一樣可以成就圓滿佛果。